哈尔滨香坊上门静点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手背静脉是常用的的穿刺部位,但长期输液的病人,尤其是老年人,由于长期反复穿刺或药物刺激使血管遭到破坏,可用穿刺血管减少,穿刺成功率低。
1、提高穿刺成功率:
血液在静脉管腔中呈向心方向流动,按力学原理,针尖斜面如沿静脉作逆向刺入,此时进针方向与血流方向相反,当针头到达静脉管腔时,受静压作用血液则更容易更快冲人到针头中,便于护士观察判断,从而提高了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采用顺向静脉穿刺时,当被穿刺者握拳后,手背的远端静脉因掌指关节突出高于手背而妨碍了进针角度,影响穿刺成功率;逆向穿刺时采用半握拳状,远端血管显露于皮肤表面,能够灵活掌握进针角度,易于穿刺。靠近指掌关节的静脉虽然弯曲、轻细,但是这些静脉表浅、柔软、不易滑动,并且很少进行过静脉穿刺,因而穿刺成功率极高。
2、降低输液渗漏率,易于固定:
传统的顺行穿刺方法对于手足背下1/2指(趾),末梢浅静脉的部位和靠近关节等处穿刺时,由于进针部位短,进针后针柄位于指(趾)关节处,不易固定。
采用逆向穿刺法,进针后针柄位于手背,支撑面积大,即使穿刺血管弯曲、短,只要针尖斜面进入血管,就比较稳定,固定很容易,对手指的活动影响不大,患者手可置于舒适位置。
此外,逆向穿刺时取自然位,进针后不需松拳,有效避免了血管轻微回张而出现穿刺渗漏,可保证输液过程顺利完成。应用逆向静脉穿刺输液法不仅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更为患者减轻了因重复穿刺而产生的疼痛感,且不影响患者输液侧肢体的关节活动,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静脉输液可能会出现输液处肿胀,原因是针尖斜面未完全在血管内,从而使液体渗入到皮下组织造成肿胀。有可能是病人在活动时,造成头皮针被碰导致肿胀。也有可能会出现回血的现象,可能是由于患者不自觉抬高手臂或者降低瓶体高度,使皮条的压力小于静脉压力,从而导致回血。当患者用力咳嗽、大笑时,使腹内压或胸内压增高导致回血。也有可能会发生液体不滴的情况,可能是由于输液管道折叠、回血时针头堵塞、血管痉挛、针头在血管外等原因造成。60%的患者对气泡输进体内有误解,小的气泡进入体内,会从血液循环将气泡带入肺部,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时把气泡吸收。
(1)溶液不滴:
①针头滑出血管外,液体注入皮下组织。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应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②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妨碍液体输入。应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
③确定针头阻塞,药液不滴。挤压有阻力无回血,确定针头阻塞,应更换针头重新穿刺。
④压力过低,适当抬高输液架高度,升高输液瓶,加大压力。
⑤血管痉挛。局部可行热敷、按摩、必要时注入少量0.25%盐酸普鲁卡因,以扩张血管。
(2)滴管内液面过高:
①滴管侧壁有调节孔者,可夹住滴管上端的橡胶管,打开调节孔,待液面降至露出滴管时,关闭调节孔,松开上端的橡胶管。
②滴管侧壁无调节孔者,可将输液瓶取下,使导管之双针头露出液面,但须保持橡胶管点滴通畅,待滴球内液体下降滴管露出液面时,再挂回输液架上即能继续点滴。
(3)滴管内液面过低:
①滴管侧壁有调节孔者,可夹住滴管下端的橡胶管,打开调节孔,当液面升高至适当水平时再关闭调节孔,松开下端橡胶管即可。
②滴管侧壁无调节孔者,可夹住滴管下端的橡胶管,用手挤压滴管上端的橡胶管,待滴管液面升至适当水平时,将滴管上端橡胶管内的空气挤入输液瓶,松开下端橡胶管即可。
③输液过程中,如果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则应检查滴管上端橡胶管与茂菲氏滴管有无漏气或裂隙,必要时予以更换。